氯离子渗透:盐雾颗粒(直径 1~10μm)通过模具分型面、导柱间隙等微小缝隙(≥0.01mm)渗透,与金属表面形成电解质溶液,引发电化学腐蚀(阳反应:Fe - 2e⁻ = Fe²⁺)。
典型失效模式:
模架锈蚀(如 S50C 钢模架在 3000 小时盐雾测试后锈蚀面积达 30%);
导柱 / 导套配合精度下降(锈蚀导致间隙从 0.01mm 增至 0.05mm,引发型腔错位);
型腔表面腐蚀(镀铬层针孔导致局部点蚀,影响扎带表面光洁度)。
模架与结构件:
型腔与成型零件:
镀铬层防护:型腔表面镀硬铬 + 封闭层,总厚度 50~80μm(硬铬层 45~70μm,孔隙率≤1 个 /cm²;封闭层 5~10μm,采用硅烷处理封闭针孔),盐雾测试(ASTM B117)5000 小时无锈蚀。
钝化与涂装:非成型表面(如模架外侧)采用三价铬钝化(膜厚 3~5μm)+环氧电泳涂装(膜厚 20~30μm),耐盐雾性能较传统镀锌提升 3 倍(从 1000 小时增至 3000 小时)。
缝隙密封:导柱导套配合面、螺栓连接部位涂抹聚四氟乙烯(PTFE)密封胶(耐温 - 20~260℃),固化后形成弹性密封层(厚度 0.1~0.2mm),阻止盐雾侵入缝隙。
排水与防积盐:
模具分型面开设 “锯齿形排水槽”(宽 5mm× 深 3mm,间隔 50mm),坡度≥5°,盐雾冷凝水快速排出(残留水膜厚度≤0.1mm);
型腔底部设计 “倾斜底面”(斜度 1°~2°),避免盐雾在死角积聚形成结晶(盐结晶会加速局部腐蚀)。
模块化密封结构:
测试标准:按 ASTM B117 执行,盐溶液浓度 3.5%(NaCl),pH 值 6.5~7.2,温度 35℃±2℃,连续喷雾 5000 小时。
验收指标:
表面锈蚀面积≤5%(按 ISO 10289 标准评级,≥9 级);
镀铬层无剥落、鼓泡,划痕处锈蚀深度≤0.01mm;
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变化≤0.01mm(测试后仍满足导向精度要求)。
在盐雾箱内模拟实际生产工况(每小时完成 30 模次开合模),连续运行 1000 小时后:
模具型腔尺寸偏差≤0.02mm(扎带宽度公差 ±0.1mm);
顶出机构运动阻力增加值≤10%(避免卡滞导致生产中断)。
定期清洁:每生产 1 万模次,用去离子水冲洗模具表面(去除盐结晶),并喷涂硅基防锈剂(膜厚 5~10μm,有效期≥1 个月)。
镀层修复:当镀铬层出现局部磨损(如浇口位置),采用局部电刷镀(镀铬层厚度 20~30μm)修复,防护连续性。
存储防护:模具停用期间,整体密封于充氮防潮箱(湿度≤30%),避免长期暴露导致的静态腐蚀。